入关后的布防核心在于合理利用地形、兵种克制和防御工事构建多层次防线。关中地区作为战略要地,地形复杂且资源丰富,需优先控制关键隘口如潼关、散关等,并在连接处设置拒马、箭塔等防御设施。迁城至中心地带可快速响应各方向威胁,同时避免选择死角位置以防被围困。布防时要确保主力部队与城防军形成联动,主力负责机动防御,城防军则依托城墙进行持久抵抗。
兵种配置需遵循骑兵克弓兵、弓兵克步兵、步兵克骑兵的相生相克原则。山地地形优先部署弓兵发挥远程优势,平原区域则安排骑兵增强机动性。将领选择上应侧重防御型技能,如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可提升部队防御力,配合黄月英的机略削弱敌方治疗。注意调整将领速度属性,确保关键技能先手释放。防御工事建设需分层设置,外围布置陷阱延缓敌军推进,内圈建造箭塔形成火力网,核心区域保留预备队随时支援。
资源管理是长期布防的基础,需维持稳定的粮草供应链并预留后援兵力。建议保留5级资源地作为缓冲带,放弃低级地腾出空间建设高级工坊和造币厂。每日凌晨5点守军刷新时需重新侦查周边资源地兵种变化,及时调整布防策略。闭城功能可在危急时启用,配合同盟成员的迁城堵路战术,能有效拖延敌方进攻节奏。
同盟协作是布防成功的关键,需统一指挥调度成员在战略要地集中设防。攻城时优先派遣器械部队削弱城防,同时安排主力部队保护器械免受袭击。防守方可通过卡器械战术,在敌方攻城器械生效前1分钟派遣小队拦截。高层指挥需熟练掌握闭城与迁城堵路的时机,合理利用48小时免战期完成防线重组。布防并非一成不变,需根据战场动态随时调整,最终形成攻守兼备的立体防御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