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军对抗驱逐舰的核心在于兵种协同与战术执行。驱逐舰作为海军高机动单位,通常依靠射程优势对陆地目标进行远程打击,因此陆军需优先解决视野压制和火力覆盖问题。推荐配置以炮兵(榴弹炮/火箭炮)为主力输出,搭配侦察车或摩托化步兵提供视野支持,同时部署坦克作为前排吸引火力。反坦克炮和歼击车可针对性打击驱逐舰装甲,但需注意其射程限制,必须通过阵型调整确保安全输出环境。
防御时,炮兵应部署于森林或掩体后方,利用地形加成提升伤害并减少被命中概率;坦克需分散站位避免被舰炮集火。进攻时则需采用阶梯推进策略:侦察单位先行探明驱逐舰位置,炮兵随后在极限射程展开火力压制,坦克与步兵同步推进压缩敌方活动空间。若驱逐舰试图迂回,需立即调动歼击车拦截,防止其切入后排。
炮兵单位射程普遍超过自身视野,必须依赖侦察车或雷达站提供持续视野,否则无法有效攻击。自行火炮虽机动性优于固定炮兵,但伤害略低,需根据战场节奏选择。摩托化步兵对驱逐舰伤害有限,但高视野属性可替代侦察车执行高危区域探查任务。重型坦克抗伤能力优异,但移动缓慢,需提前预判走位避免脱节。
优先升级炮兵射程与穿甲属性科技,其次强化坦克装甲厚度。策略卡推荐携带干扰射击降低驱逐舰命中率,或闪电战加速部队调整阵型。人力分配上需保证炮兵与坦克比例为3:2,侦察单位保持1-2队即可。后期可生产火箭炮进行跨地形打击,但其弹药消耗量极大,需提前储备资源。
海岛地图需优先控制沿岸高地获取视野优势,平原地区则依赖人工掩体构建防线。若敌方驱逐舰得到空军支援,必须保留防空炮单位进行反制。所有战术执行需遵循火力覆盖-视野控制-逐步蚕食原则,避免冒进导致阵型崩溃。最终胜利取决于对兵种特性、地形机制和敌方行为模式的综合运用。